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

看完《和谐》剧场版,突然想起来读后感没有贴出来



因为我每天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里面都参杂我的第一想法,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。在这里贴出来供大家吐槽。




第一天


《和谐》看了个开头,一看就知道反乌托邦,然后加上科幻元素……基本可以预测剧情了……如果,被打脸了,请帮我收尸……


第二天


我真是有太多想说,想写了,但是貌似没什么时间了,而且很多东西我可能已经回忆不起来了。我只能尽力了。


没有错,这就是《和谐》这本书的读后感。


刚刚抽空去了躺厕所,看书的时候,奶茶喝太多了。


我现在为止精神仍然处于亢奋状态。


首先,这本书没想到勾引出了,我的一段黑历史。如果,这篇读后感发出来的话,这一段一定是要被删除的,所以我就先说了吧。这本书里面非常隐晦地提到了一点。


活着,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呢?


活着就是活着啊。就是体会喜怒哀乐,体会生活unexpected的地方,和无可奈何的地方。


那么,我把问题稍微换一换,高兴和痛苦,到底哪一个能让人更加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这一个观点呢?


为了让我显得不那么中二,我先在不回答的情况下,为自己辩护,


人们常常说,真是太开心了。这是真的吗?我不是在做梦吧。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吧。


难道不是吗?所谓的开心,快乐还有幸福。这一切的情感只会让我们感受到不真实,我们不是真的活着。


反而,痛苦才能让人感觉到,自己活着。因为,这种感觉才是深入灵魂的感觉。因为有痛苦我们才会有快乐,我们才能活下去,有命来感受和接受其他情感。如果我们抛弃了痛苦,我们大概就会很艰难。


貌似,有点扯远了。但是,无所谓啦。这个,寒假我养成了系安全带的习惯。当然,生命的重量什么的我早就感受到了。这个故事只是怎么说呢加重了这个观点,或者说提醒了我。这里有点表达不清。我冷静下来再改写。

这个故事非常简单。



无非就是我爸元旦放假非常无聊,然后打算拖我去爬山。最后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。我们下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。所以,我们加快了速度。解锁,开门,上车,关门,倒车。boom!


所幸,我坐在前面。所以没有受伤。但是,车后面的挡风玻璃一片狼藉。


自那以后,我就再也不会上车不系安全带了。


这个故事还能再惊险一点,不过我没什么心情写。




乌托邦。应该说这本书是有所突破的。看过乌托邦三部曲的人都知道。这几位作者从人性的角度上否定了乌托邦。但是,伊藤计划表示,既然人性是成为乌托邦的障碍,那么,我们就爆破它!


这样,我们就能够实现大和谐了,不是吗?


什么喜怒哀乐,什么利己主义,什么乱七八糟。我们都把它爆破了,肃清一切阻挡乌托邦的东西。其实这本书在最开始的时候,一直给我一种这种乌托邦说不定真的可行的错觉。但是,我还是非常怀疑的,毕竟将人的一切完全交给电脑系统,交给他人。所以一定会出错,虽然出错的点还是有一点脱离我的想象的……


尽管如此,这本书还是提供了一个实现乌托邦方法,而且真的非常美好,不管本质是真是假,至少表面非常美好。



把人性剔除了,之后就能迎来乌托邦的生活的话……


真是引人浮想联翩。


可是,没有了人性的人,那TM的还是人吗?


如果我们一直做出正确而唯一的选择,那还是人吗?



我之前一直说,一个好故事,要有两个要素中的一个,那就是挣扎和改变。


还有当别人问我,人和动物的区别。我一直回答,人是不可预测的。




其实这两句话,就是人性在我眼中的样子。




这本书,还讽刺了日本的集体意识,但是我没有对这方面有所辩驳。所以我就不谈了。




还有就是堕落的权利。很可笑的是,当我们的国家的意识形态还在停留在追求和谐的时候。别人的意识形态已经在探讨人类堕落的权利。当我们还在为追求和谐而大肆宣扬和奔走的时候,别人已经开始探讨,完美就是和谐吗?和谐真的好吗?为什么,我连堕落的权利都没有?中国的圣人君子简直就是道德枷锁,束缚人性。我们明明好不容易挣脱了,现在反而打算追求这种早就该淘汰的思想。




算了,讲多了,我的情绪都变得低下了,不讲了。



该说的都说了,可以开始吐槽了吧……



这第二本要比处女作好很多,一些剧情方面处理起来更加合理,自然和成熟。



但是剧情的走向有点落了俗套了,主要是和第一本太像了。所以基本能猜到接下来的剧情。全程没有让我意外的剧情……



基本骨架就是,首先,讲设定。然后,在正片的时间轴开始之前,主角经历过一些事情改变了他对设定的看法,这就是引子,会被主角拿来重复回忆,用来塑造主角的立体感和故事的伏笔。接着,主视角绝对不是事件最中心的人物,可是和中心人人物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第一本就是没有这个关系,所以,需要一个恶俗的三角恋来架起这座桥。第二本就自然许多。基本上全书的剧情就是主视角,也就是「我」,追寻真想和事件中心人物的旅程,在这个过程中,渐渐把各个方面的立场和问题冲突交代清楚,然后就是结尾,让「我」和「他」来个对手戏,顺势而为来个结局。



当然,夸张的讲,第二本好太多了,看过第二本,基本上第一本没什么看的价值……



同样也是老问题了,重复的回忆太多了,我知道这个是一个很好点子,但是重复说上四、五遍,就一点都不好玩了。






瞎扯淡!






所以说,不要装逼写英语。(当然也有可能是校对的错)





两分钟仇恨,《1984》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,不过内容不一样






这一段关于攀爬架的描述,全书重复了至少四次以上。这是全书我最讨厌,最想吐的地方。






护士服!!!!!!




第三天


我又看了一遍之前关于《和谐》的读后感……中间那个关于圣人道德那一段貌似说得有些绝对……嘛,也有可能是我反应过激了……不过因为看来太多心灵鸡汤,上了太多的道德课,听过太多美化的个人经历。再加上我,有点消极和怀疑的思考回路……嘛……总之,道德绑架什么的,我鄙视就是了。中国现在也是一片功利主义……说白了,就是没钱,和刚刚有钱……然后,就动不动有人就用道德绑架,说什么物质丰富,精神贫乏……这种人,我恨不得上去抽他耳光……有这种闲情雅致熬鸡汤,还不如给我去做志愿者……人家精神再贫乏,至少纳税多……嘛,这种说法也不太对就是了。《宽容》这本书真的算是塑造了我一部分三观吧。人们常常不经意间就变得不宽容……就像我之前说的的道德绑架。


就是一种不宽容。In the name of good, 以一些光鲜亮丽的名义行事。


没有必要知道他们做的到底是好还是坏。因为人都会犯错。最后,不论是干什么都会干砸的。如果好一点,那么就会道歉,更改线路。如果,死要面子,说自己是出于大义呢。只有咬牙了吧?


最后,就撞个头破血流……这种事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。




……第十天


话说我还没有解释过,为什么《脑髓地狱》一本推理小说会和伊藤计划这个早逝的天才科幻小说家有关系。


先不谈理念,因为有可能会被过度解读。


首先,在处女作《虐杀器官》中,里面重复出现了,「……(天堂在哪里我不知道)地狱在大脑中。」《脑髓地狱》也是这个想法……其实关于这个我当时貌似有点想法,可是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,我当时的理解了……


看了简介我突然想起来了!


因为思考。


虽然,这两本书对这一句话的解读方向不同,但是也是有想通的地方。


《脑髓地狱》是一本不一样的推理小说,因为,我个人认为从作者给的一切信息中不可能推理出真相,而所谓的真相可能根本就不在。但是周围的人迫使「我」思考,即使我失忆了,就好像「我」是读者一样,然后把一对事情告诉「我」,这就是是地狱,一种对未知,对真相的恐惧而带来的地狱。名为寻求真相,本质就是思考的地狱。


《虐杀器官》也是一样,同样是外部的刺激,作为士兵不停的厮杀,即使接受了心理治疗,依旧抵抗不了那种刺杀同类带来巨大压力。这个部分作者为了说明压力之大。打了个比方,士兵首先要了解刺杀对象的一切,就好像情人或者家人一样爱他们,才能成功杀了他们。所以,脑内不断的愧疚自责。带来了压力,即,思考就是地狱!


而《和谐》里面不思考也tm是地狱啊……简直无解,说好的第三部,因为,伊藤计划过世,也没有完成……我都不知道要不要看别人替他续写的第三部……



这是第一个连接。



第二个连接是那幅图。




不过这张画在《脑髓地狱》里面是中国人画的……而且是《脑髓地狱》里面的关键道具……恕我不能剧透……


不过,这里只是提到可能有点勉强……


但是,如果允许解读的话。


这里提到画原因是,人们对死的看法渐渐变了,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。渐渐疏离对死的概念……因为,死亡过于遥远,而且死不了。传统的死亡符号渐渐消失。


而《脑髓地狱》则要更加复杂,一面意识到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,另一方面却享受人死后腐败的过程。最后,同样对死亡视而不见……


前者是整个社会,后者则是个人。




这就是为什么,我说伊藤计划受到《脑髓地狱》的影响。




说起来我为什么要看《脑髓地狱》,被称为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一,呢?

因为战场原黑仪喜欢的作者就是《脑髓地狱》的作者,梦野久作。
(^_^)荡漾就是我女神啊!!!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